t55p1331

首个明确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,出现了,还是韩国。第一眼惊讶,转念一想,也合逻辑。外

首个明确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,出现了,还是韩国。第一眼惊讶,转念一想,也合逻辑。外交场上,惊讶和现实常常是孪生。 9月3日,北京天安门广场,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。首尔给出的队形是:总统李在明不来,由国会议长禹元植带队,以使节团名义出席。私下里的话更直白——既然议长来了,总统基本不会来。礼没断,层级降了,意思到位。 把镜头往前拉半个月,就看懂节奏了。23—24日,李在明先飞东京,会见石破茂;25日再转赴华盛顿,和特朗普会谈。就任后首轮首脑外交先去日本,这个排序,不需要过度解读:韩日合作优先,韩美同盟加码;与中国保持沟通,但不点“最高规格”的灯。三角走位,脚趾轻重,已摆上台面。 对中国来说,邀请是礼,是对关系的尊重;对方怎么回应,是对优先级的表态。韩国选择“降级不缺席”,既给北京保留颜面,也给东京和华盛顿递了眼色。外交的技术活,做得细:既不让总统站上城楼被全球媒体循环,也不把门一下关死。国内舆论呢?反对者可以说“没有冷落中国”,拥趸可以说“方向朝向同盟”。两边都能解释,这就是政治的高分答案。 问题在于:答案讲得圆不圆,和历史是否对得上。阅兵不是摆造型,是把一段共同记忆抬到阳光下。把史书翻开:1910—1945,半岛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,三十五年,长到让人喘不过气。反抗从没停:非暴力示威、外交呼吁、秘密结社、武装斗争,一路延伸到更广阔的战场。 中国东北、华北的抗日武装里,有朝鲜人的身影;1940年重庆成立韩国光复军,挂靠国民政府军委会,从情报、宣传到敌后行动,真刀真枪干过,后来不少人回到半岛,成了共和国的军政骨干。韩国的建国叙事里,抗战不是旁白,是底色。日本投降,地图重绘,才有新国家列席序列。这个逻辑链,不该因为当下的地缘压力而被打折。 现实当然硬。今天的韩国深嵌美日韩链条:安全要伞、经济要链、技术要协同;对日既有历史账,也有现实账。为了现实账“快入账”,历史账常被淡化。这届政府换谁坐,偏好差不了太多。于是就有了这次的“降级出席”:礼节在线,温度欠一度。讲究策略没问题,但价值表达不能含糊——哪怕不来、哪怕降级,也完全可以在首尔公开致意:向东方战场的牺牲者致敬,向亚洲和平作出清晰承诺。话要讲满,动作要见温度,才像一个成熟国家的姿态。 从传播视角看,这事儿一定带情绪。有人会恼,觉得“不识抬举”;有人会耸肩,说“国际关系本就如此”。不妨把情绪收一收,看清边界:历史是刻度,现实是变量。我们纪念抗战,是把规则钉牢——和平来之不易,侵略不可洗白,牺牲必须被铭记。这三句话,不该被任何同盟折价。 对中韩关系,更需要的是“项目表”,而非“标签”。直航恢复、签证便利、大学互认、产业链配套、口岸通关提效,这些枯燥的条目,才是关系回温的热源。礼数做足,耐心拉满,让事情在看得见的螺丝上拧起来,比情绪上头有用。 对韩国,也是提醒:独立与重建的源头,不在任何一条联盟条约里,而在那个以生命换来的1945。无论站在哪个阵营,纪念那段历史,是做人之常识、立国之底线。把历史讲清楚,把现实办扎实,才是真正的厚道。 参考资料: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会见韩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-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