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龙斌正式表态参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,亮明态度:我是台湾人,我也是中国人,当选后会重用郑丽文、罗智强!原来前一阵传出来要参选的神秘大咖,正是郝龙斌! (阅读前请点个赞,点个关注,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) 这位前国民党副主席、台北市的老市长,在今年9月初公开亮了相,正儿八经地宣布参选,这番表态在当前的台湾政坛,可谓石破天惊。 郝龙斌的政治资源放眼整个岛内,都是十分有份量的,他的父亲郝柏村,是台湾政坛的一代重臣,曾任“参谋总长”,后又担任“行政院长”,在军中资历深厚,对岛内军政体系,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。 郝柏村一贯旗帜鲜明反对“台独”,主张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,这样的家教,也对郝龙斌的政治观、两岸立场打下了基因级别的烙印。 郝柏村在任内建立起的人脉网络、政治威望,也是郝龙斌后来在国民党中,迅速上位的重要土壤。 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政坛的座上宾,还有军系、工商界的长期支持,这让郝龙斌在任何关键时刻发声,都有着十足的底气。 这种底气,在近几年表现得尤其明显,2022年以来,郝龙斌多次公开反对民进党当局,在两岸关系上的冒进姿态,直接批评“台独”,是破坏台海和平的最大风险。 他说得很直白,两岸对话的平台是“九二共识”,这是迈向和平与发展的台阶,而民进党却执意拆掉这个台阶。 他还推动两岸城市交流,支持台商参与大陆重大经贸活动,鼓励文化社团与大陆对接,他这种“硬说真话”的作风,让他在岛内深蓝阵营有很高声望。 回顾他担任台北市长的岁月,手里也是有实打实的成绩单的。 当初他主张的淡水河整治工程,让台北中那条老河焕发新生,台北的公共自行车系统YouBike,也在他任内成规模运营,让市民的短途出行更加方便。 更别说2010年的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,一度成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窗口自由时报,他推动的捷运网络延伸,也实实在在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。 他在任时的所作所为,没什么虚头巴脑的口号,而是让市民看得见、用得着。 离任之后,虽然各方评价有所分歧,但不少人都认为他重务实、少空谈,这是在台湾政治环境里不多见的作风。 而郝龙斌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,选择出手争夺国民党主席,其实也有着他战略上的精确计算。 国民党在过去几年,路线模糊、选战起伏,虽然在个别地方选举中有胜出,但缺乏全台一致的政治叙事,尤其是在年轻选民中影响力低迷,内部存在“统派”和“本土派”的长期拉锯。 这种时候,需要一个既有深蓝背景、又有市政实绩的人站出来,郝龙斌恰好具备这两个条件,他的战略也正好是,在党内先稳住坚定支持统一的基本盘,然后通过务实议题争取中间选民。 至于他点名要重用郑丽文、罗智强,也别小看这个安排。 郑丽文在“立法院”有丰富的攻防经验,发言犀利,对绿营炮火不手软;罗智强则是岛内少数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、面对年轻选民,又敢直接硬刚民进党的政治人物。 用这两个人,就是想在“蓝营战斗力”不足的舆论战场上,补上最短的那块板,一个打政策论述,一个打网络战,这既是对内整合战力,也是对外主动出击的布局。 说到国民党目前面临的困境,其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病灶,路线模糊,缺乏旗帜;领导层更替频繁,人才断层问题严重;以及面对民进党长期主导的本土话语体系,常常应接不暇。 在选战中,即便获得地方胜利,也常被外界解读为偶然,或地方派系作用,而不是中央议题盘面的胜利。 而且在面对“抗中保台”的舆论氛围时,党内不少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,甚至回避两岸议题,这造成支持统一的选民,对国民党的热情急剧下降。 目前郝龙斌的出场,在我看来还是会对现状产生影响,至少在短期内,会对深蓝动员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。 他的个人背景和父亲郝柏村的政治遗产,会唤醒一些岛内的集体记忆,让那些沉寂的深蓝选民重新看到一个敢说敢做的领导者。 而在党内,他可能比年轻一代更有能力,镇得住不同派系的分歧。 至于能否扭转整体颓势,还得看他是否真的能把“统一”的政治主张,和岛内经济民生结合起来,用具体利益去说服中间选民,这是难度极大的工程。 但有一点很明确,他选择在此刻站出来,本身就是一个信号——国民党内部的深蓝力量,决定不再把两岸话题让给对手曲解和攻击,而是要公开亮旗帜、摆立场。 对于民进党来说,这意味着接下来的选战,将可能从以往的本土认同对抗,变成民生与统一叙事的双战场。 而对郝龙斌本人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政治豪赌,更是一次回归根源的自我证明,在台湾政治最需要定力、最需要明确选择的时刻,他愿意把自己放到风口浪尖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岛内的政治潮水也在起伏,在这个节点上,郝龙斌的站位,既是家族传承的延续,也是个人政治判断的结果。 他能否如愿拿下党主席、并带来实质转变,我们很快会看到答案。 不论结局如何,从宣布参选的那一刻起,他已经在台湾的蓝营棋盘上,跨出了分量极重的一步。